招聘中心
《遭遇网络追款诈骗应警惕,举报黑客陷阱守护财产安全》
发布日期:2025-04-04 02:32:59 点击次数:74

《遭遇网络追款诈骗应警惕,举报黑客陷阱守护财产安全》

一、网络追款诈骗的常见手法与案例

1. AI技术伪造身份诈骗

诈骗分子利用AI换脸、声纹克隆技术,冒充亲友、公检法人员或企业高管,通过视频通话或语音诱导转账。例如,某公司财务人员因AI伪造的“董事长”视频指令险些转账2.5亿港元。

2. 共享屏幕窃取信息

以“解除贷款”“理赔”等名义诱导受害者下载远程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,实时监控银行验证码和操作流程,盗刷资金。如北京程序员张某因共享屏幕被盗刷42万元。

3. 虚假追款与征信威胁

冒充银行或网贷平台客服,谎称“征信异常需注销账户”,威胁受害者转账至“安全账户”或购买黄金“验资”。诈骗分子甚至会伪造官方页面增强可信度。

4. 木马程序远程操控

通过钓鱼链接或虚假APP植入木马病毒,远程控制手机权限,直接转移资金或删除交易记录。例如上海王某因点击“社保卡升级”链接,手机被操控转账。

二、防范网络追款诈骗的核心措施

1. 身份核验与警惕异常要求

  • 对自称公检法、银行或亲友的线上联系,需通过其他渠道(如官方电话、线下见面)二次确认身份。
  • 警惕“共享屏幕”“远程协助”等要求,避免泄露敏感信息。
  • 2.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

  • 避免在社交媒体公开详细个人信息(如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)。
  • 定期检查账户异常登录,使用复杂密码并启用双重验证。
  • 3. 选择正规交易与支付渠道

  • 贷款、投资等金融操作通过官方平台完成,拒绝非正规链接或线下转账。
  • 警惕“高收益”“零风险”理财项目,避免陷入庞氏骗局。
  • 三、遭遇诈骗后的应急处理

    1. 立即报警与保留证据

  • 拨打110或96110报警,提供诈骗细节(时间、金额、对方账号)。
  • 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截图、通话录音等证据,备份后提方。
  • 2. 冻结资金与止损

  • 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(如支付宝、微信)冻结账户,阻止资金进一步转移。
  • 若已转账,提供对方账户信息协助警方追踪。
  • 3. 举报与协助打击黑产

  • 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或12377网络举报平台提交线索,协助阻断诈骗链条。
  • 举报可疑网站、社交账号及非法APP,减少他人受害风险。
  • 四、法律保护与公众责任

    1. 法律依据

  • 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条,诈骗数额较大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,特大案件最高可判无期徒刑。
  • 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明确利用技术手段远程诈骗属犯罪行为,强化技术防范与跨境打击。
  • 2. 社会共治与宣传

  • 学校、企业需加强反诈培训,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和青少年群体。
  • 公众应主动学习最新诈骗案例(如“十个凡是”口诀),提升全民防诈意识。
  • 网络追款诈骗手段不断升级,唯有保持警惕、强化防范、及时行动,才能守护财产安全。牢记“不轻信、不转账、多核实”,善用法律武器与举报渠道,共同构建反诈防线。若已受骗,冷静应对并迅速报警,最大程度减少损失。

    友情链接: